首页 快讯内容详情
30年行读24省、200个城市,这位语文教师坚持的人文教育“试验” 打开了哪些学习新宝藏?

30年行读24省、200个城市,这位语文教师坚持的人文教育“试验” 打开了哪些学习新宝藏?

分类:快讯

标签: # 皇冠体育规则

网址:

SEO查询: 爱站网 站长工具

点击直达

图说:樊阳带学生探究豫园商城文化名店匾额、楹联、广告语之后,又带领学生到城隍庙去感受上海春节拜城隍的民俗。

1991年,语文教师樊阳创办了面向中学生的人文公益讲坛,以文学名着为本,以中西文明史贯穿,同时,开展读书小组、时文讨论,他每个月还会组织学生在上海及周边行走,到了寒暑假更是会组织师生一起行读中国。

30年来,他已带出了20届毕业的学生,也带领师生行读了24个省、近200个城市。

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身为一线语文教师,樊阳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最直接和深切的感受。如何改变?他用自己的尝试和探索给出了一种可能的答案。

——编者

学习究竟是什么?从事教学30多年,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去追寻所谓的标准答案。正所谓诗无达诂,总是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,也许会形成对思维的束缚。

身为教师,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理解。学习也许是终身的修行,学习本身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习得,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和行走,对人类文明成果有亲身的体验和感知。这也是为师者应该不断追寻的理想教育状态。

课堂交流“破冰”,公认的“乱班”换了一个模样

我的人文教育起步于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咸阳,从中学时起我就酷爱文史地。但受家境所限,买不起大量书籍,便不断摘录整理各种资料,形成读书学习的特殊方式——剪报笔记。

那时候,我也开始步行或骑车,走访咸阳原上的帝王陵等古迹。初二时,我带着《陕西省地图册》步行几小时探访平陵,发现平陵的碑刻标识和地图不同,通过实地调查和地图比对,找到了清代立碑的毕沅犯错误的原因:他以古代昭穆制度推论,而没有实地考察。

这样的发现让我惊喜不已,也让我懂得:生活中发现真实问题,自己去探究解决——这样的探究性实践学习不仅大大激发人的潜能,而且能让人在不断享受成就感的愉悦中发现学习的意义。

学习本身应该是符合人探究世界的本能的、好的学习过程,就是发掘人的这种天性。我后来知道,这就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核心理念。

图说:樊阳探访的第85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安徽亳州南京巷钱庄。

1987年,我考上了四川大学中文系。在那三四年的时间里,我广泛阅读,浏览川大图书馆文科开放书架大部分的书,而且,那时的课堂非常推崇读书小组式的讨论。读书和讨论不仅让我夯实了学术基础,构建起中外文明史的广阔视野,也让我初尝博雅教育的成果。

同时,我依然延续着少年时代的喜好,利用业余时间走了16个省。这使我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,也让我更深地体验到阅读和行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拥有广阔天地。

 当前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~

发布评论